降低疫情影响 决战脱贫攻坚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抗击疫情也是眼下的一场“硬仗”,两场“硬仗”叠加,困难和挑战自不会小。
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3月6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决不能松劲懈怠。
围绕降低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保护和恢复农业生产,全国政协委员们积极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建言资政,为决胜脱贫攻坚强信心、添动力、寻良路。
缓解销售难,鼓起钱袋子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021元,其中以农产品买卖收入为主的经营性收入占36%,产业兴旺成为鼓起农民钱袋子的重要抓手。
滇西贫困户字观(化名)近年来靠养鸡实现了脱贫,可因为疫情期间禁止销售活禽,最近日子不太好过。“一只鸡一天饲料成本要3毛钱左右,1000只鸡多养一天就是300块钱。拖得越久损失越大。”字观表示,鸡蛋销售也不理想,为了减轻损失,只能选择将未销售的鸡蛋制成皮蛋。
“养鸭养鹅的受冲击更厉害。”字观的同行邹斌(化名)的1300只肉用鸭养殖时间已经近6个月。“正常情况下,鸭子应该在3个半月左右达到体重峰值,养到4个月鸭子的体重不仅不再增加,反而可能会下降,多出来的这俩月实际上都在赔钱。”邹斌说,以往都会有商户即时上门收购,如今只能自己想办法联系买家。
降价销售,肯定亏钱;持鸭观望,接下来价格可能会略有增长,但1300只鸭光饲料每天就要700元。为了控制成本,邹斌早就已经减少了每天的饲料量。“如果大规模宰杀,我们没有屠宰冷藏设备;零星宰杀分散销售,送货就是一笔不小的成本。”邹斌有些无奈地说,“前两年赚的钱,这次可能要全赔进去了。”
疫情对本是弱质产业的农业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余欣荣建议,加大对畜禽水产企业复工复产政策支持力度,对饲料企业、重点地区损失较大的家禽养殖企业、水产加工企业等行业,给予临时贷款贴息支持或产品临时收储等政策支持。同时,尽快启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在产地建设冷藏保鲜、分拣包装、初加工等设施,支持在重要物流节点、销区布局建设冷链物流仓储中心,对冷链运输车辆予以补贴。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受疫情影响,一些大型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暂时关闭,但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总量并未受到太大冲击,只是购买渠道发生了变化。一些地方认识到这一点,开始转变思路寻求新出路。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红土地镇仓房村通过当地工商联协调超市和城市社区采购,缓解了村民蔬菜滞销问题,给正在努力脱贫的村民吃了一颗定心丸;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采用统一订单生产模式,团队作业,分散县里贫困种植户的经营风险;阿里巴巴等电商也发起了爱心助农计划,试图用直销破解滞销难题。
“在一些贫困地区,信息滞后现象明显,只靠互联网等新的交易手段来缓解农产品滞销难题是远远不够的。”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霍学喜建议,在低风险地区尽快开放人流、物流,疏通农产品远距离运输通道,给销售提供最基本的保障;要有计划地重启农产品批发市场,一来可以有效减少库存,避免农产品变质腐坏,二来可以满足需求端,改变量少价高的局面;相关部门利用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帮助偏远、贫困的农产品产区精准对接需求。
清华大学中国农业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认为,短期要有应对之策,如协调社会化服务组织以及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帮助农民发展生产;组织产销衔接,鼓励合作社对口销售,生产主体和销售主体对接;压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等。同时,也要以抗击疫情为契机,全方位强化农业生产能力、储备能力和运输能力,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农业农村经济健康运行的危机管理体制和机制,包括应急管理、物资储备、人才储备等方面。
解决就业难,拓宽增收路
贫困户增收,一靠产业,二靠就业。国务院扶贫办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有2729万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在外务工,工资性收入成为很多家庭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撑。然而受到疫情影响,一些贫困劳动力因交通、企业用人需求等原因推迟或改变了外出务工的计划。
“截至3月5日贫困家庭劳动力外出总人数1420万,仅仅是去年全年的52%,不仅出去得比较晚了,也没有去年多了。”3月10日,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司长苏国霞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说。
四川省旺苍县盐河乡的贫困户李成兵最近就在为儿子李东平外出务工的事着急。受疫情影响,今年旺苍县5700余名贫困老乡不能及时外出务工,线下招聘会也减少,原本打算春节后找份工作的李东平,一直没看到合适的机会。3月10日中午,驻村第一书记杨田给李东平带来了好消息,他通过县里的“春风行动”网络招聘会找到了就业机会——去广州务工,包吃包住月工资6000多。
三江镇花园村六社的何义让去年已经脱贫,但前段时间“心里一直就像猫抓一样,慌得很,怕稍一松懈就又被打回原形”,何义让说,他原计划初六就要到北京务工,不料疫情发生后,根本出不了门。3月9日,何义让也找到了份临时的工作,铺村里去赶场的主路,一天能铺100多米,工资200元,“有工资领不说,今后还能享受这条路带给我们的便利。”
为缓解疫情带来的农民工就业问题,旺苍县一方面在财政涉农资金自营自建项目实施中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组织群众参与项目建设获取务工收入,参与建设的贫困群众达1400余人;另一方面,开展“春风行动”线上招聘会,成功推介贫困劳动力就业1800多人,同时鼓励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吸纳贫困户就业,开设疫情防控临时性公益性岗位,帮助贫困户就地就近就业。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稳就业是脱贫攻坚工作的关键。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罗志军建议,各级政府应全面摸清当前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意愿和发展生产需求,抓住当前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和企业复工复产的时机,加强输出地和输入地的联系对接,统一体检、统一乘车、统一安排食宿,有序组织劳动力输转。同时,鼓励当地企业、扶贫车间、合作社等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吸纳本地贫困劳动力就业,对用工企业给予一定奖补。
余欣荣委员建议进一步用好政策引导,一方面对吸收农民工就业多、受疫情影响较大、经营暂时困难的企业,出台针对性支持措施,给予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等支持;一方面可以通过政策激励,让农民工留下来,如尽快落实对首次创业、正常经营1年以上返乡入乡创业人员的一次性创业补贴,促进农村创业创新,进一步加大农民工返乡创新创业的土地、用电、金融、补贴等政策倾斜力度。
破解运输难,全力保春耕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正值春耕,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两不误”,才能为决战脱贫攻坚打下扎实基础。
今年44岁的贺彪是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漴南村的贫困户,全家重担贺彪一人担着,而贺彪的全部希望,就是自家的5亩菜地。
种田最离不开种子、化肥、农膜等农资。最近疫情防控形势好转,贺彪终于盼来出村的日子,攥着手中的健康出入证,贺彪第一时间赶到县里的种子门市,然而却没买成。在驻村第一书记王远的帮助下,贺彪终于从网上买到了蔬菜种子,解了燃眉之急。
缺农资不仅是贺彪一个人遇到的难题。前段时间,霍学喜委员和他的3名同事,围绕疫情对苹果产业的影响展开了调研。针对265名苹果户的调查数据显示,认为化肥、农药准备充足的分别仅占到24.91%、11.7%;针对696名直接参与果园管理和技术服务的调查样本数据显示,认为购买农资、苗木困难的分别占到54.45%和26.15%,认为化肥、农药准备充足的样本不足30%。“封闭式管理是疫情防控的需要,但引发的问题应高度重视,如交通不畅导致农资供给跟不上,从而影响农民对务农收入的预期。”霍学喜说。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地方正在用“特殊车辆通行证”解决农资运输供给难的问题,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就是其一。“一开始是生产工厂停工,我们只能靠库存撑,农资供给确实紧张。”丰华供销合作社负责人刘帆说,“2月中旬以来工厂复工,但进村的路没解封,还是没办法把农资送到农民手中。”
遇到困难的刘帆,主动向县农业农村局反映,寻求解决办法。通过审查公司管理规范和防疫准备工作,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应急指挥部向该合作社发放了全县第一张农业生产资料的疫情车辆通行证,可给8个镇运输农资。
在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召开的“如何在加强疫情防控的同时做好春耕备耕工作”专题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二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唐俊杰针对农资物流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建立农资供应、需求、政府三方对接机制、精准了解各地种子、化肥、农机具等重点供应企业在农业物资运输中存在的困难以及各地区的运输需求。协调交通运输部,按照“优先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优化运能资源,开辟铁路专用运输通道,促进农资产品快速有序流通,确保产品进得了村、入得了田。
唐俊杰还建议,物流过程中,尽可能按照农户或配送终端需求,减少线下人员接触频率,直接将春耕物资配送到乡镇和田间地头,实现“无接触式”手续办理和物流环节的智能化、网联化,全力保障农耕物资运输。农资到位了,春耕生产有序开展,未脱贫的农户心里才能多一份底气和信心。
《 人民日报 》( 2020年03月19日 18 版)